查看原文
其他

父亲,余光是你,余生也是你


在你眼中

父亲是什么样的?

他会将你举过头顶

让你看到更远的风景;

他会陪你玩玩具

一起化身为超级英雄;

他用一生的严爱

教会我们成长……

今天 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两位父亲

他们的经历截然不同

但是他们大半辈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

努力奋斗的工作身影

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讲述者



一名老党员的坚守


采油一厂真武管理区

赵海燕



你是什么样

你的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就是什么样子

父亲给我做出了很好的榜样


这些记录着他走南闯北的历史

每年三伏天,母亲不忘晒伏。五斗柜里打成十字码的书和摞起的“优秀共产党员”“年度先进个人”等大红荣誉证书,这些年年都会出现在太阳底下。


《毛泽东选集》、《入党誓词》小册子,书页已经泛黄,荣誉证书也有了潮湿的痕迹,可父亲一直保存到现在。每次打开书籍、证书,父亲总会扬起声调说,这些是他这辈子走南闯北的凭证。他又补充强调,看看这些红本子就知道,你老子工作上可没当过逃兵。


父亲是一名老党员了。父亲说,当年在连队,他们连经常组织大扫除,负责清扫操场卫生时,别的小兵遇坑填坑,他却扫得极仔细,从不耍小聪明,把原先小坑里的土也一并清理出来。当兵第二年,他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

转业当了油田的水手

1978年,父亲转业来到江苏油田,当了一名水手。

501,是他工作的船号,在这条平板船上,他一直干到退休。


那年月,江苏油田的油井打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下,道路不通,全靠船运。


从父亲口中,我经常听到高集、杨家坝、黄三码头这些地名。钻井队搬家几天几夜,父亲的船就停靠在此地。这里离属地太远,陆地供给跟不上,伙食很快掉链子。小伙子们身强力壮,一天不见荤腥就打蔫儿。趁着歇整,总有顽劣的年轻人摸黑跑到附近村子,顺走村人的几只家禽打牙祭。


甲板上支起大铁锅,大伙儿让厨艺不错的父亲掌勺。等待上桌的功夫,有人说漏嘴,父亲知道了缘由,坚决不动筷子。他说起这事儿,一脸表情严肃,“我哪能吃,我可是在部队就入了党的党员。”据说第二天,小伙子们主动跑到村人家里道歉,也付了吃费。


现在肯定比过去强,好好干!

退休后几年,父亲在真武帮我照看孩子,闲时出门遛弯儿,老爱走到附近的盐邵河。一天他进门后有些感慨,“我们的船队划给了钻井处,不归运输处管了。”


然而,河对岸的调度室依然是曾经的模样,父亲亲历过它的繁华,在这些过往里对现在有满满的珍惜。


此后,油田又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这几年,石油人走出熟悉的油区,在外闯市场中打出另一片天地,有辛苦,也有知足。父亲虽在老家生活,可对油田形势很知情,他说得轻描淡写,“我们那会儿就是相信组织,日子过得越来越好,现在肯定比过去强,社会永远需要踏实肯干的人,油田还会越来越好的。



岁月 是由一叠叠照片串联起来的

一个个画面

定格的是时光飞逝的瞬间

一张张照片

都有着不同的故事


像爸爸一样为梦想努力



父亲从退伍到转行

完成了圆梦新房的计划

我完成了学业,追逐石油人的梦想

我们两代人 四十年间

携手并进 砥砺前行 丰收了硕果





工程中心

张敏



我的童年记忆

1980年,改革开放的第二年头,那一年也是父亲生活的转折点。父亲从部队退伍回来,在砖厂工作,这一干就是10年。父亲黑黑的、瘦瘦的,记忆中,他每天清晨就骑着那辆“二八”式自行车到砖厂上班,傍晚才能回来,而每天的这个时候也是我最盼望的,父亲微笑着穿过暖暖的夕阳,蹬着车向家门口的我赶来,一停车便取下车架上的帆布包,里面有时是糖果,有时是饭桌上的美食,这一幕成了我童年最温馨的记忆。


父亲的新房梦

父亲在砖厂上班,母亲在家一边料理田地一边照顾我,日子渐渐有了起色,父亲决意开始他的圆梦计划——就在家里老屋后面的空地上盖个楼房。


为了节省费用,我每天和父母都在砖厂里挑选碎的砖头,然后用扁担一筐筐地挑回家。父亲除了浇注水泥梁请人帮忙外,其他都是利用工休时间,和母亲像燕子筑巢一样,摸遍了一砖一瓦,终于把新家的第一层造好。


听父亲说,那几年,中国的经济发展特别好,处处建高楼大厦,于是父亲前往大连打工,第二年家里的新房造好了第二层,父亲的新房梦终于实现了。


父亲又陆续把房子装饰一新,地上贴了大理石,墙壁粉刷得雪白,还添置了家具家电,连外墙也贴了瓷砖。父亲看着自己的杰作,脸上的笑意有了从未有过的舒展。


我的石油情

2009年12月,技校毕业的我被分配到了西南石油局去工作。当火车进入四川地界时,透过窗户,看见铁轨像一条钢铁巨龙,穿过峻岭隧道,穿越高山峡谷,这一幕不觉让我心灵深深震撼,改革开放的这些年,中国实现了前人无法做到的梦想。


当井队值班车一路绕着盘山公路将我接送到井站时,我再一次被脚下的道路深深触动。连绵的小山村里,家家门前都有一条水泥路,崭新的水泥道路,把家家户户串联起来,将城镇与乡村连接起来。在同当地老乡聊天中得知,十几年前,这里还是弯弯曲曲的茅草路,坑坑洼洼的泥巴路,曲折狭窄的田埂路。如今村村通公路,乡村公路也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和旅游之路。



站在山上的井场上,我看到水渠上空架起了一座石拱桥,将两个山村连接起来,很是壮观。和井队的同事聊天得知,原来,在探明石油天然气资源后,为了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,需要供大型勘探车辆通行,对道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,在弯道水渠修起了很大的石拱桥,既缩减了弯路,也方便了车辆的快速通过。石油经济让这座山区变得富足起来,农村人进城购物、进行交易、走亲访友都方便快捷了许多。



半年的井队生活,我学了很多,也感触很多,那座石拱桥的形象在我心中愈发高大,如岁月的浮雕,赫然立于山村河道上、山村道路中。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:岁月当可流,万不能忘了生活中的“通行桥”。即将离开井队前往江苏油田时,我站在那座石拱桥上拍下这高耸的井架。



“千张照片见证油田40年变革”

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,40年前,你在哪?在干什么?

还记得一起在芦席棚边打蚊子边吹牛的故事吗?还记得每天需要坐船上下班的历史吗?还记得攒到钱换了大彩电时的心情吗?

还有记忆深处的工人俱乐部、冰糕厂、子弟学校……

40年春风化雨,40年跨越腾飞,江苏油田走过了一段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、从弱变强的发展历程。

40年,究竟改变了什么?

从本期起,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微信公众号将推出“千张照片见证油田40年变革”系列,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。如果你有能表达此主题的照片,比如那时的生活环境、衣食住行;工作场景、设备更迭,以及其它等等,都可以给我们投稿,让大家一起感受这40年的变化。

投稿照片时,你可以讲述一下背后发生的故事(300字以内),也可以简单的附上照片说明。

投稿请直接添加小萱微信号:15062845761。(我们会认真对待每个投稿,被采用的都会有相应稿费哦!)


“千张照片见证油田40年变革”之“工衣篇”

↓↓↓

石油工衣,我们永远脱不掉的记忆


“千张照片见证油田40年变革”之“传统故事篇”

↓↓↓

“十三光头”战卞杨


“千张照片见证油田40年变革”之“道路篇”

↓↓↓

为了江苏油田第一口井,我们修了一条路



讲述者、图文:赵海燕 张敏

编辑:徐博誩闻 孔天长



双十一你在熬夜血拼,我在……


江苏油田职工文艺作品展播 | 快来pick出你最心动的作品!


青年的盛会 青春的力量|江苏油田第九次团代会隆重召开

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